• 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技术优势 联系我们
  • 产品中心 产品解决方案 销售服务
  • 新闻中心 企业动态 合规承诺
  • 招采信息
  • 招贤纳士 校园应届生 诚聘精英 内聘上岗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你当前的位置:
  • 首页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企业动态
  • 人物专访 | 解码在职培训与标准化教材编制,探寻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新路径

    企业高质量发展浪潮中,在职培训与标准化教材编制已成为串联组织效率提升、人才梯队搭建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纽带。在职培训聚焦员工全周期能力提升,是人才培养的 “实践载体”;标准化教材编制提供专业统一的内容支撑,是培训落地的 “核心依据” 。这种 “载体+依据” 的协同模式,不仅是规范工作流程的 “标尺”,更是破解用工难题、适配智能化趋势的 “钥匙”,深刻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与员工职业成长。

    为此,我们特别推出本次人物专访,聚焦在职培训的目标意义、标准化培训教材编制的核心难点与突出痛点等问题,邀请金龙电工副总经理王彦子分享实践经验与深度思考。

    体系构建:模式融合与保障支撑双重基石

    在职培训要落地见效,标准化教材编制要高效运转,离不开科学的模式设计与完善的支持体系,二者如同 “骨架”,相互衔接、缺一不可,共同为整体机制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。

    从模式创新来看,东西方管理经验的融合是核心突破点。中国传统 “师徒帮带” 模式,凭借师傅的实操经验与行业诀窍,能快速帮助新人融入岗位、掌握隐性知识,实现 “手把手” 式的经验传承;而西方 “标准化” 模式,通过明确流程、规范与量化指标,确保工作质量的稳定性与可复制性,避免因个人经验差异导致的效率波动。王彦子强调,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叠加,而是让师傅的经验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推广的标准,同时让标准化流程承载隐性知识的传递,最终形成 “有温度的规范、可落地的经验” 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模式。

    从支持体系来看“培训-评价-晋升-保障”的全链条闭环是关键支撑。在培训环节,需打造从入职引导、系统性理论培训到上岗实操的完整链条,覆盖员工从“入门” 到 “熟练” 的全成长周期;评价环节需兼顾工作业绩、技能水平与标准化执行度,以客观数据为依据,为员工提供清晰成长反馈;晋升环节要打破 “论资排辈”,以标准化能力达标为核心依据,让员工明确 “能力提升→标准达标→岗位晋升” 的职业路径,激发主动成长动力;保障环节需完善薪资福利、职业健康等机制,让标准化建设从 “制度要求” 转化为 “员工认同”,增强员工归属感。

    实践价值:多维度破局与精益化协同的双重赋能

    在职培训与标准化教材编制的价值,不仅体现在规范流程本身,更在于其对金龙电工发展痛点的破解与对精益化生产的协同支撑,形成 “1+1>2”的赋能效应

    在破局金龙电工发展痛点方面,需从四大维度发挥作用。其一,统一思想与标准,让团队在目标认知、工作要求上达成一致,避免因认知差异导致的方向偏差,凝聚 “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” 的工作合力;其二,强化风险管控与管理优化,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,约束基层管理的随意性,同时融入人文关怀,提升团队凝聚力;其三,推动人才培养与储备,以标准化培训为载体,建立 “批量培养、梯队成长” 的人才机制,满足金龙电工长期发展的人才需求;其四,缓解用工压力与适配智能化趋势,标准化让岗位技能更易复制,减少对特定人员的依赖,同时通过培训提升员工技能,满足智能化生产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。

    值得关注的是,标准化建设与精益化生产存在高度协同性。二者均以“标准化”为基础,强调流程规范与质量稳定;以“机制化”为保障,通过完善制度确保工作持续推进;以“精细化”为目标,聚焦操作细节优化,最终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。这种协同性意味着,标准化建设可与精益化生产同步推进,进一步放大管理效能。


    落地难点:知识转化与认知统一的双重挑战

    尽管在职培训与标准化教材编制价值显著,但在落地过程中,知识转化瓶颈与认知偏差问题仍较为突出,成为制约标准化效能发挥的 “绊脚石”。

    知识转化与教材编制是当前最核心的痛点。一方面,知识转化存在 “三重障碍”:部分员工懂操作却无法清晰表达原理,导致经验 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;部分员工能描述大致流程,却缺乏系统性梳理,内容碎片化严重;部分员工能讲清逻辑,却无法转化为规范的文字,难以形成标准教材。另一方面,教材编制对人员能力要求极高,既需要扎实的实操经验,又需具备文字表达与体系化梳理能力,而当前编制团队普遍存在年轻化现象,成员经验不足,导致教材的专业性、实用性难以保障。王彦子指出,教材是标准化培训的 “基石”,需通过 “实操专家 + 文字专员” 的协同编制机制,加强编制团队的实操培训与文字能力培养,才能突破这一瓶颈。

    认知偏差与宣传不足同样影响体系落地。在管理与执行层面,常出现“认知错位”—— 管理层制定的标准,因执行层理解偏差导致落实不到位。此外,当前标准化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,未能充分传递公司意志,导致部分员工重视程度不够,问题反复出现。对此,王彦子建议,需通过一线调研、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动 “管理与执行” 的认知统一,同时借助会议宣讲、案例分享、成果展示等形式强化宣传,让标准化成为共识。


    未来方向:机制完善与成长引导的双重保障

    要实现在职培训与标准化教材编制的长期价值,需依托动态机制与员工成长引导,确保内容持续优化、人才持续成长。

    在机制完善方面,“动态更新+效果评估” 的闭环是关键。动态更新机制需结合金龙电工战略调整、市场环境变化与技术革新,及时优化标准内容 ;效果评估机制需定期分析标准化建设的成效,识别存在的问题,同时将评估结果与员工福利保障挂钩,进一步激发员工参与积极性。此外,还需纠正教材编制中的 “逻辑偏差”,遵循 “先有方法,再有标准” 的原则,先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,再将方法转化为标准,确保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。

    在成长引导方面,员工个人与公司发展需同频共振。王彦子为员工提供了四大成长建议:一是 “极致追求,刨根问底”,对待工作与知识不满足于表面答案,深入探究原理与本质;二是 “问题导向,拒绝躺平”,以工作中的难点为切入点,主动寻找解决方案,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;三是 “厚积薄发,积累力量”,注重日常知识与经验的沉淀,为职业发展储备能量;四是 “主动创造,把握机会”,通过参与标准化实践、提出改进建议,展现自身价值,争取更多发展空间。

    谈及未来,王彦子信心坚定:“在职培训与标准化教材编制不是‘一次性工程’,而是需要持续优化的‘长效机制’。只要聚焦‘解决实际问题’,突破知识转化与认知偏差难点,让培训真正服务于员工成长、让教材切实支撑培训效果,这两项工作必将为金龙电工发展与员工成长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,实现‘开花结果’的目标。”这一目标的达成,终将推动金龙电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!